国学经典践行习惯

国学经典践行习惯

首页 >> 国学经典践行习惯 >> 正文

铭记长征历史,红色诵读盛典——红诗诵读活动

发布日期:2024-11-15    作者:     来源:    点击:

 (通讯员王文熙)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8周年,美术学院于“最美之约”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了“铭记长征历史,红色诵读盛典”诵读红诗活动。活动由辅导员张迎主持,2023级优秀班干部等16位同学参加。此次活动以学习毛泽东经典诗作《七律·长征》展开,师生们齐聚一堂,共同诵读经典,传承长征精神。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35年9月下旬,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所作,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彰显了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等伟大的长征精神。开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豪迈之语,概括了红军面对长征途中重重困难的无畏与蔑视,展现了其坚定的信念。随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通过夸张比喻,生动描绘了红军翻越山岭的英勇与对艰难险阻的征服。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则细腻刻画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喜悦与强渡大渡河的艰险,一“暖”一“寒”,既显心情变化,又衬环境差异,凸显红军英勇。末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红军翻越岷山、胜利在望的喜悦收尾,展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与战略大转移目标即将实现的欢欣,进一步升华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随着诵读活动的正式启幕,众人齐声朗诵起《七律·长征》的壮丽诗篇。那慷慨激昂的诗句,在青春的嗓音中汇聚成一股磅礴的精神力量,在一站式服务中心内回响不绝,深深触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通过此番共同诵读,大家深切地体悟到了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千辛万苦,以及红军战士们面对艰难险阻时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与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风貌。

 诵读结束后,大家进行了心得感受分享,现场气氛热烈而真挚。美术学2311班陈红娇同学激动地说:“在诵读《七律·长征》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穿越崇山峻岭、跋涉江河草地的画面,他们的坚韧和毅力让我深受感动。作为美术学院的学生,我想用画笔把这些画面描绘出来,让更多人了解长征的伟大。”

 产设2311班钱子杰表示:“以前对长征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书本上,通过这次共同诵读和大家的分享,我才真正体会到长征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可以激励我们在面对学业上的困难、艺术创作上的瓶颈时,勇往直前,就像红军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完成长征一样。”

 最后,张迎老师进行总结:长征作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蕴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场景与人物情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同学们可从宏大的历史、社会等题材着眼,比如再现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红军战士翻山越岭的艰辛等,用画笔捕捉那些具有深远意义的瞬间,赋予作品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诗中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等精神,应成为人物创作的核心主题。通过描绘红军在不同困境下的坚毅神态与身姿,将这些精神具象化,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长征之路艰难重重,但红军凭借顽强意志铸就了伟大壮举。艺术创作同样充满挑战,面对灵感枯竭、技巧瓶颈等困难,同学们需效仿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于尝试与探索,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定能创作出满意的作品。此外,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艺术创作之路难免遭遇挫折与否定,唯有保持乐观,方能在困境中不失希望,保持创作热情与活力,让每一次创作都充满动力。

 此次在美术学院一站式举办的红色诵读活动《七律·长征》,通过共同诵读红色长征诗篇,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们以诵读的方式铭记历史的篇章,向长征精神致敬,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致敬!

 初审:林宸希

 终审:杨光